记者 孙娜娜

新引进14家高校院所30支科研团队275名科研人员;示范种植36种作物245个品种(系)8600亩土地;举全区之力开展科技大会战;新建设了7个科研平台和2000亩中重度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后,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各项工作突飞猛进,喜讯频传。近日,记者走进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探寻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之路。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跑出发展加速度(图1)

培育试种新品种(系)

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和示范推广

藜麦红、小麦黄、苜蓿绿,步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小麦收割以后,我们就种上航天大豆。”东营市中天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振东用手捏捏麦穗,说道,“再过几天就成熟了。”放眼望去,他身后的一片田里共种植了20多个品种(系)的小麦。

种大豆,研究种出好大豆,是靳振东最挂心的事。而萦绕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和众多科研人员心间的,则是“搜集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

“去年10月21日,总书记来农高区视察,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提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这也标志着盐碱地综合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迎来了新的春天。”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副组长、研究员刘志鑫激动地说。

“总书记视察农高区之后,我们在耐盐碱作物育种、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效。”黄三角国家农高区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专班八级职员李林波介绍说,今年以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全力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创新和示范推广。新培育小麦、藜麦、燕麦、金银花4种耐盐碱作物6个品种(系)。种植了36种作物245个品种(系)8600亩。今年成立农业农村部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鉴定区域试验和品种对比试验基地,将汇集全国236个新品种(系)进行鉴定区域试验,171个新品种(系)进行对比试验。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和利用。目前已搜集了种质资源2.1万份,比去年新增3000余份,目前已种植1.46万份。”李林波说。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跑出发展加速度(图2)

完善三级育种平台

加快建设科研平台集群

走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一个个长满绿植的玻璃橱窗映入眼帘。在人工模拟环境中,大豆、藜麦、黑麦草、紫花苜蓿、甜高粱等作物长势喜人。

“这是从2号房间刚收割的甜高粱,甜高粱被称为作物中的骆驼,它可以作为粮食、糖料、饲料,用途非常多。在这份甜高粱的培育中,土壤盐分含量设计的是千分之五,属于中度盐碱地的状态。”技术中心工作专班职员宋丽媛从工作台上取出一份甜高粱说道。

在育种平台里,一株株约15厘米高、长满豆荚的大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整齐地排列着,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据工作人员王菊英介绍,这里种植着11个品种的大豆,它们是靠“喝”营养液长大的。准确地给植物调配营养,适时补充液位,合理调控PH值、EC值……这都归功于另一间屋子里的“水肥一体化控制设备”。“平台运行以后,已经种植了两批大豆。这批大豆是4月8日播种的。”王菊英说。室外生长的大豆约110天成熟,而在育种加速平台里培养生长的大豆约80天成熟,这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跑出发展加速度(图2)

据了解,此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平台包括育种辅助、环境因子对比试验和育种加速三个模块,配置设备及系统248台(套),主要解决耐盐碱作物育种难、育种周期长、制种产量低等问题。此平台自2021年10月份试运行以来,各育种团队在耐盐碱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摸清了紫花苜蓿、甜高粱、黑麦草、大豆、藜麦等耐盐碱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温、光、湿、气的最佳环境条件;摸清了紫花苜蓿、甜高粱、黑麦草、大豆、藜麦等耐盐碱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的最佳营养配方;建立了甜高粱、玉米的生长数据模型;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快速、准确评价鉴定作物耐盐碱的标准;实现苜蓿播种后50天同期开花,甜高粱、玉米播种后80天成熟;研发成功紫花苜蓿授粉切叶蜂休眠打破技术,加速苜蓿制种。

“用传统方式培育一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有了这套育种加速平台,每年可育种6-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至4倍、大田育种的5至6倍。”提起此平台刘志鑫赞赏有加。

新引进14家高校院所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搭平台、引项目、育人才。”说起春节过后农高区在招才引智方面的成效,刘志鑫眼中绽放光彩。他说,截至目前,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在原有399名科研人员的基础上,新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等14家高校院所30支科研团队275名科研人员,达到674人。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跑出发展加速度(图2)

沿着农高区创新中心的试验田往西行,沿途绿树成荫,土地被划分成一席席,里面种植着各种植物。这里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种植试验区,是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合作的科研平台之一。

“总书记视察农高区后,我们在原本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突破黄三角战略行动。”山东省农科院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介绍说,此项战略行动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在原有基地上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进行平台提升,以便于更好地集聚创新要素。同时,改革现有的科研组织模式,围绕着科研课题,抽调相关专业成员组成科研团队。“因为现在的研究所、专业的设置是按照细分领域来设置的,而如果想解决生产问题,不是单一的专业、单一的学科能办到的,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如种业学科、农机学科、信息学科等等。”贾曦说。二是,举全院之力开展科技大会战,整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各院所相关的科研力量,向黄三角国家农高区集聚。“目前,全院参与科技会战的人员有500多名,分成9大行动,先锋队成员有28人,他们吃住在农高区,这样就大大加快了科研的进度。”贾曦对将要进行的农业科研课题信心满满。

“此外,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对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标准,在逐一完善已有8个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新建设了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学(东营)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雪花肉羊育种、智能农机公共测试等7个科研平台和2000亩中重度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李林波心中有个大计划,“希望把在农高区研究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推广示范到国内其他需要的地方去,为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作出农高区贡献。”

“我作为一名一线党代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扎根黄三角,扎根盐碱地,发挥专业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全力争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人才、项目、平台、基地一体化建设,力争在盐碱地科技创新、盐碱地种业创新、盐碱地农业产业、盐碱地农业标准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为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风吹麦浪,瓜果飘香,站在满眼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的田地间,刘志鑫脸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