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变大店,营业地址“现场不清楚”

别让“假外卖”欺骗了消费者

月销售额过万的外卖店根据平台注册地址无法找到实体店; 平台上展示的沿街店铺,其实是“隐藏”在美食城一角的小橱窗; 网上店铺的图片环境干净卫生,实地走访时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诸如“外卖店看上去是大店卖挂平台,实际上是小作坊”、“你关心店铺吗”等话题点外卖时的环境如何?” “原来外卖店照片可以造假”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热议。

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图1)

平台多品类业务吸引居民

如今,外卖配送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通过外卖平台订购一日三餐、甜品、零食、奶茶、咖啡等已经成为很多用户的消费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21亿,占网民总体的48.8%。

“健身需要精准控制饮食摄入量,但自己制作健身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与专业店准备的健身餐相比,味道和食材丰富度上都有所欠缺。”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健身爱好者小谭 一般来说,外卖App“几乎每天都需要使用”。

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图2)

在上海徐汇区工作的金融行业白领小段告诉记者,虽然公司食堂可以提供一日三餐,但有时来不及加班或周末休息。卖挂平台,外卖成为调整生活的一种选择。 “从家里点几道菜,或者自己喜欢但食堂不常做的菜,不仅省去了饭前饭后的准备和清洁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外卖的便利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庞大的用户群体又为外卖平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近年来,外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外卖平台快速发展。 通过拓展早餐、下午茶、夜宵等多品类业务,迭代营销工具帮助商家吸引和留住顾客,提高运营效率,持续优化平台用户和结算。 商家体验,推动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

店铺照片与实际情况不符

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图3)

下午3点,在外卖平台点一杯奶茶给自己“充电”,是北京海淀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小袁的日常。 “工作到下午,一杯冰奶茶或者冰咖啡就是最大的安慰,没想到我经常点的品牌最近也收到了负面消息,虽然不是我经常点的店,我感觉有点不舒服。” 袁说。

肖媛提到的“新闻”,就是近期引起关注的外卖“作弊”事件。 “有网友在走访中发现,一家小店里居然挂着两个奶茶品牌招牌。在一个本土品牌的大招牌下,我常点的品牌‘小招牌’孤零零地挂在一个角落里。这与外卖平台亮店照片完全不一样。 肖媛向记者描述了新闻中的相关场景。 他认为,类似的情况可能是少数,但这种“照片欺骗”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 不负责任背叛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一家月销售额2000+的连锁寿司店贴出精美海报,声称在上海有22家直营店,外卖80元起。 然而,当我根据地址找到线下店时,传说中的日式大堂却不见踪影。 一家简单的小商店,上面写着“不接受堂食”的牌子。 在有关“外卖店照片可能造假”的报道中,媒体探访结果令人担忧。

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图4)

除了假店照片外,不少网友还分享了另一种诈骗方式——混淆地址。 有网友发现,一家月销售额过万元的外卖店,根据平台注册地址却找不到实体店。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发现是在一个拥有几十个品牌的美食城里。 “如果是美食城就好了,但有些商家连固定的摊位都没有,只是躲在地下室的小作坊。”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外卖乱象频发,很多问题需要规范和优化。 。

定期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外卖乱象从何而来? 一方面,在注重口碑的读图时代,店铺照片视频、网友评论成为很多用户选择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中心地段的门店租金成本越来越高,外卖店的运营成本不断上升。 外卖商家“退居幕后”、使用“拍照骗局”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此背景下,甚至催生了“PS餐厅外卖上门拍照”的业务。 在相关网购平台的评论区,不乏“跟正品一样”、“一口气就通过了”等反馈。 也有不同的商家购买了相同的产品。 正面照片。

“当用户点外卖,只敢在自己吃过的餐厅点餐时,用户与商家、用户与平台之间就已经产生了信任裂痕。”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大量入驻商户,平台的管控和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彻底解决“偷拍”问题需要多方共同治理。 餐饮品牌需加强对加盟商的审核,加强日常监管; 外卖平台也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平台优势,不仅利用高科技手段识别和判定“作弊”,还要组织平台工作人员、外卖骑手定期检查,更加关注用户反馈,多措并举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有关部门要持续跟踪外卖行业新问题,依法依规加强监管执法。

食品是食品,安全第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好“互联网+监管”,推动外卖从进入资质审核到生产制作、运输配送到消费者监督反馈全流程智慧监管,做到“食品曝光”。阳光下的安全”。 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构建透明、安全的线上餐饮环境,让消费者真正放心地享受外卖的便利。 (记者徐嘉伟)